社会关注钢铁企业超低排放问题探究助力低碳环保手抄报内容创作
在近期举办的“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与碳中和”线上研讨会上,上海青悦、绿行太行、绿满江淮等6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第三方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根据前期制定并公开征集意见修订后的观察指标,对约800家企业进行了观察,并对其中64家企业进行了现场调研。
《报告》指出,当前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执行中还存在如下问题:有组织排放还存在超标排放情况;无组织排放环节多,分布散,总量大,监管难,难追溯核查,比如运输环节运输量大,物料种类多,公转铁和公转水方面进度有限等问题。有组织排放基础工作不到位,无组织排 放运输清洁化不到位。
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在生产各个环节(含原料场、烧结、球团、炼焦、炼铁、炷钢、大宗物料产品运输)实施升级改造,大气污染物有组织 排放、中间过程及运输过程进行全流程控制。据调研结果,在自行监测数据有效率方面,只有27.94%的数据被认为是有效的,有相当程度上的未公开自行监测数据,以及自行监测平台信息与 排污许可平台信息不一致的问题。
由于有些省级自行监测平台不稳定或访问受限,这些问题导致社会公众无法更好地判断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对于这些系统应引起更多重视。在执行报告年报季报月报方面,也存在接近37%以上没有发布的情况,以及违反程序性规定而被处罚的风险。
在无组织 排放管理方面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车辆清洁工作不足;二是各种物料覆盖或喷淋除尘不足;三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烟气逸散。对于清洁运输,一些企业仍然通过偏门进出躲避监控,同时铁路和水路运输进度有限。
截至2021年3月17日,只有15家钢企完成了对外公示其部分或全流程改造。此外,《报告》发现一些已公示的公司缺乏明确说明包含哪些 排污许可证,而只有少数公司能够提供详细信息,如江苏沙钢永钢集团。部分公司甚至在公示文件中未能说明已向生态环境部门提交相关材料,或未能正确填写执行报告要求。而且,由于地方政策差异,不同地区发布月报要求也不统一,这也增加了复杂性。
为了确保激励政策得到严谨性和公平性的实施,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效果评估建立一个可以核查回溯的监控体系非常重要。这将帮助政府和社会监督,以防止违规行为,并促使所有参与者遵守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