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环保倡议书简短PM2.5为何降低32减排成为了主要推动力
为了探索促进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的关键因素,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课题组、贺克斌院士课题组及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联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这项研究旨在评估2013-2017年间中国PM2.5污染状况及其健康效益,并分析了这一时期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各项政策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模型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大气十条”实施后,全国人群PM2.5暴露水平从61.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2.0微克/立方米,实现了32%的降低。减排措施被确定为推动这一改进的主要驱动力,其贡献率高达91%,而天气条件变化仅占9%。具体来说,大幅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性颗粒物(如PM2.5)的排放,以及工业行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和落后产能淘汰等政策,是最有效地促进空气质量提升的措施。
尽管如此,这份报告也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一些挑战。虽然“大气十条”的目标已得到超额完成,但仍有64%的人口生活在超过国家标准的大部分城市中。因此,要继续打赢“蓝天保卫战”,需要进一步释放能源结构调整中的减排潜力,同时加强非电工业领域控制政策,并采取更严格的手段来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氨等污染物,以确保全国范围内空气质量持续稳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