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修复新篇章空气质量预报市场火热至58亿省级蛋糕分配完毕地市竞争激烈
在“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发布系统”的悄无声息上线之下,行业内掀起了一股小浪潮。"环境卫士"们争分夺秒地抢占市场份额,而"天气先锋"们则如同邻里中的忙人,紧密围绕着空气质量预报领域的每一个角落。
截至目前,省级的空气质量预报市场已经被各方瓜分一空,而未来的竞争热点将逐步转移到地市层面。在仅涉及软件开发部分的空气质量预报信息系统建设中,其市场规模被估计将达到58亿大元,这一数字足以彰显这一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
从事此类业务的企业刚刚经历了第一个繁荣时期。尽管收获颇丰,但他们似乎并未过度庆祝,因为这只是个开始。2016年1月1日,“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发布系统”悄然启动,每当17时,它便向社会公布未来数天内雾霾情况,让人们仿佛能够透过云雾窥见未来。
这些数据是由各地中心提交上来的,而这一切都源于2015年的政策导向。在这个年份,各省级行政区、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均需完成其建造工作。这一要求不仅成为2015年对该行业最大的利好消息,也驱使政府加速招募人才和资源,同时让企业有机会分享这块肥沃的大蛋糕。
据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环保事业部经理龚皓所述,大多数平台建设已初具成型,有些地方还在招投标程序中进行。此外,一般省一级平台需要投入千万以上资金,有些地方则选择分期建设,以几百万元为单位进行。此项目中,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股公司思路创新参与了近三成的构建,其中内蒙古项目投资规模最大,为联通提供了总包约值1000万,并与思路创新签订了5000余万元合同订单。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与省级政府合作的空气质量预报市场“蛋糕”已基本分配完毕,未来的发展空间主要集中在地市层面。国泰君安证券在2015年10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只考虑到软件部分,在构建高效率、高准确性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方面,该领域潜在市场规模可达58亿元左右,即使只计算软件成本也足以证明其经济价值和增长前景。
对于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确保重点区域能获得未来五天乃至整个周末以及三个小时后的实时监测数据,以及36个重点城市未来24小时乃至48小时AQI()范围。这要求政府部门必须不断提出需求,并寻求合作伙伴来满足这些需求,使得这项服务更加贴合实际应用需求。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回忆说,从2012年开始,他们就致力于基于新标准开发出针对上海地区特定条件下的air quality prediction system。当时距离这个市场真正走向商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现在看来,那是一个关键一步骤,因为它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从1998年起,当中国首次尝试建立全国性的人口健康评估指标以来,就有计划推行此类模式。但那时候,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支持,这种方法仍然依赖历史观测数据,而且精度低下,更无法衡量PM2.5含量等细微变化,因此那些早期结果并不具有现今那么强大的指导意义。
2003年的奥运会前夕,当北京学习自我提升之后,将这种方法引入到了自己的管理体系中。而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了解到除了依靠历史资料,还需要结合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实时监测数据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再通过复杂算法模拟出接下来几天或几个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
然而,要直到2008年的奥运会期间,当清华大学资助成立的一个名叫“思路创新”的公司介入并帮助北京打造一个专门用于防范污染物影响比赛场馆安全与健康状况的一个网络平台才真正让我们看到专业团队如何介入这个领域。“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竞争者”,陆晨副总裁回忆道,“几乎只有北京。”
但就在PM2.5成为焦点讨论话题的时候,也就是2011年,在那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大背景下,一位名叫张伟锋的地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一次赢得了一项来自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的大型项目。他负责帮助他们从API转变为AQI—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随后,他又成功开发了一套自动化系统,用以处理来自中央氣象台、区域氣象中心及国外网站各种类型気象數據場,再结合本地污染源資料與實時監測數據進行運算,最终呈现给用户四种不同的视觉模拟结果供分析员研判,并根据经验作出最后官方宣布的air quality forecast。这是一套既高效又准确的小工具,对公共卫生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是张伟锋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笔财富。
当然,现在看似平静但背后却蕴含着无尽可能性的时代已经过去,不知何处是新的风暴将要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