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小学生低碳环保演讲稿PM2.5为何能下降32是不是减排成了主要功臣
为了探索促进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的关键因素,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贺克斌院士及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等科研团队发表了题为《2013-2017年间中国PM2.5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力》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旨在评估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状况及其健康影响,并分析了实施《大气十条》政策对空气质量改进的具体贡献。
通过详尽分析,研究显示自“大气十条”发布实施至今,全国范围内PM2.5浓度从61.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2.0微克/立方米,大幅减少32%。这主要得益于减排措施,其贡献占比高达91%,而其他因素如年际天文条件变化仅占9%。此外,该政策还有效地削减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性PM2.5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效并未将所有地区均置于可接受水平;反之,有64%的城市仍未能达到标准。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努力以打赢“蓝天保卫战”,尤其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汾渭平原以及长三角北部等重污染区进行更深入的大气污染治理。此外,还需关注臭氧污染问题,因为它与PM2.5形成复杂关联,并且已经呈现出上升趋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加快推动从控制方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以及进一步释放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规模减排潜力。此外,还应加强非电工业行业的控制政策,实施柴油机和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治理计划,以确保全国范围内持续稳定地提高空气质量,为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