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实践活动PM2.5为何能下降32是不是减排成了主要推手

为了探索促进空气质量改善的最有效策略,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被逐步实施。其中,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课题组、贺克斌院士课题组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2013-2017年间中国PM2.5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力》的论文,旨在评估2013-2017年间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状况及健康效益,以及分析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各项政策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具体贡献。

研究结果显示,“大气十条”实施后,全国人群PM2.5暴露水平从61.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2.0微克/立方米,共下降32%,减排成为了推动这一显著改善的主要力量。通过对四项关键政策进行深入分析,这些措施分别是工业行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燃料清洁化,它们共同导致了全国范围内PM2.5浓度暴露水平的大幅减少。

此外,该研究还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挑战。例如,一些城市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地区等仍然面临严重的超标问题。此外,由于能源结构偏向煤炭、大量化工产业和公路运输结构,以及受限于地理条件,大部分城市都难以实现快速转型升级,因此当前需要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不仅需要继续优化现有政策,还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模式,以释放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的大规模潜力,并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以确保未来空气质量持续稳定提升,并全面胜利完成蓝天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