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能否成为PM2.5下降32的关键

为了探索促进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的关键因素,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课题组、贺克斌院士课题组及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联手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名为《2013-2017年间中国PM2.5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力》的研究论文。该文旨在评估中国从2013到2017年的PM2.5污染状况,以及政策对这一变化的影响。

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在这段时间里,全国人群暴露于PM2.5中的浓度从61.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2.0微克/立方米,总共减少了32%。此外,这一降低主要归功于减排措施,而非气候条件变迁。在实施了“大气十条”之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性PM2.5排放量都有显著下降,这些都是推动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

虽然这些成果令人振奋,但仍然存在挑战。目前,我国还面临着大量城市无法达到标准的PM2.5水平。这意味着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行,以确保我们的天空更加蓝净。此外,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将对臭氧污染进行协同防治,使得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继续优化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和交通方式,同时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前体物的控制。此外,加大农业和畜牧业氨排放治理力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空气质量提升,并最终打赢蓝天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