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河西走廊轻微沙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什么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生态系统具有典型的脆弱性和过渡性特征,自南向北分为祁连山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合黎山山地三大地形区,其生态系统差异较大。祁连山山地地势高寒,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天然草场、森林、灌丛密布,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中部平原绿洲河流湖泊湿地分布广泛,形成独特的内陆水域,农业基础条件好,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产地;北部合黎山山地多为戈壁荒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风蚀严重,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差。 而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因受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柴达木沙漠等不同程度的影响,河西走廊沙尘天气较多,但大部分是以轻微沙尘为主且持续时间长。这种频发但未达沙尘暴级别的天气现象常被忽视,可这种沙尘天气正通过持续性物质输送和能量交换,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轻微沙尘的主要来源及影响 轻微沙尘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河西走廊处在腾格里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大沙漠交汇地带,戈壁沙漠地区面积广阔,绿洲耕地面积大,加之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遇到北部和西部外界冷压冷风过境,将地表的沙尘吹起,极易形成沙尘天气和轻微沙尘天气。二是人类活动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地表植被减少,土壤裸露,失去了植被保护的地表变得疏松,在风力作用下容易引发沙尘。三是大的沙尘天气过后,有一个缓慢降解的过程,也会形成轻微沙尘天气。 轻微沙尘的影响要从正反两方面看待。有利影响方面。一是营养物质输送。轻微沙尘中含有一定量的铁、钙矿物质和氮、磷、钾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沉降到地表后,可以为土壤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促进植被的生长。二是抑制病虫害。沙尘中的矿物质和微生物可以抑制一些病虫害的滋生和繁殖,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三是调节气候。沙尘在大气中可以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的热量,降低地表温度,同时也可以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调节局部气候,减小酸雨效应。 不利影响方面。一是空气质量下降。轻微沙尘天气会导致空气中的沙尘含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对呼吸系统造成刺激,容易引发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尤其对老人、儿童和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影响较大。以张掖市为例,2024年共发生沙尘天数共153天,其中轻微沙尘天气131天,占到了85.6%,对PM10的平均浓度影响为8微克每立方米,对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二是土壤侵蚀。沙尘天气会吹走地表的土壤,导致土壤流失、土地退化,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三是影响植物生长。小麦扬花期和瓜果结苞期遭遇沙尘天气,会导致授粉成功率下降、瓜果掉苞,沙尘还会使植物气孔堵塞,光合速率下降。 防治对策 可见,轻微沙尘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我们应重视其危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生态建设,控制人类活动,减少沙尘不利影响,保护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加强生态建设。根据地区情况适度造林,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地表裸露面积,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风蚀能力。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沙枣、胡杨、梭梭等植物,持续推进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管理,合理控制放牧强度,实行轮牧、休牧等制度,促进草原植被的恢复和生长。同时,加大对草原生态修复的投入,解决草原退化问题。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实施水土保持工程,通过修建水库、塘坝等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二是控制人类活动。加强土地管控,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土地开垦和建设用地的规模,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植被。合理开展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活动。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植被。加强综合管控,强化大气污染综合管控和源头管控,深化工业、燃煤、交通运输、扬尘等重点污染源治理。全面统筹油、路、车治理,精细化管控施工扬尘,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扬尘抑尘措施,严禁“四烧”行为。 三是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沙尘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沙尘的发生、发展和传输情况,提升沙尘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获取沙尘信息,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护措施。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沙尘天气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当沙尘天气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沙尘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是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利用激光雷达、遥感等手段科学精确剔除轻微沙尘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更加客观地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作者单位:杜立新,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督察局; 许巍,甘肃省张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