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身金银环保关注滩体验自然休闲乡村游的现场评论
我要分享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一个名为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的地方。这个地方原本被视作荒芜之地,但经过一系列创新的变革,现在却成为了养殖白对虾的理想场所。
这里有一片广袤的毛乌素沙漠南缘,盐碱地如同白色的海洋,覆盖着800多座养殖大棚。人们通过一道帘幕,就能看到这些大棚里不是种植水果或蔬菜,而是生长螺旋藻。在这片曾经看似无用的土地上,现在不仅能够养活南美白对虾,还能生产高价值的藻蓝蛋白和其他产品。
盐池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每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却有1500毫米的蒸发量,这使得这里充满了众多的盐湖。但这些条件似乎限制了当地农业发展,因为盐碱地和咸水并不适合种植庄稼。然而,当地政府并没有放弃,而是采取了一些创新的方法来利用这些资源。
近年来,他们引进了渔业养殖和藻类加工企业,并建立了2500亩的大型养殖基地。现在,这个产业园每年生产500吨螺旋藻和20吨藻蓝蛋白,这些产品已经在国内外获得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一切都证明了,只有不断改变思路、主动作为,我们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良性发展,并找到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一条路径。
“因地制宜”不仅意味着根据地方特点进行经营,也体现出“产”与“地”的双重关系。当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走循环经济之路时,我们就更有可能做大做强我们的产业。这一点也体现在未来,即将规划建设的“光 藻鱼碳中和一体化”示范项目中。在这个项目中,将利用太阳能发电设备顶部发电、中间搭建玻璃管道进行藻类培育,以及底部设置排水处理设施,以实现循环再生。
从实际出发,从现有的资源寻找解决方案,就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人文关怀原则。就在这样一个地方,一度被视为劣质资源的地带,如今却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优势而成为一种宝贵资源。此外,这里的日照时间长,对于生长螺旋藻来说是一个极佳的情况。而且,由于租金低廉,大型场所成本也因此得到控制。
《人民媒体通稿》(2022年09月27日05版)
采访过程中,有人感慨说:“曾经认为无法利用的小小盐碱地区域,以及苦难中的咸水,却意外发现它们竟然能够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一次奇迹般结合沙漠与水藻的事例,它提醒我们:深挖本土潜力,加强技术创新,并坚持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面向更宽阔天空,更具潜力的未来的领域,我们应注重因地域而定策略,让科技赋能产业,让我们的竞争力更加稳固。此前,在该工业园内的大部分企业主要集中在生产螺旋藻压片及粉末上,但这种单一化导致技术含量较低,同时面临激烈竞争。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一些企业开始引入新技术,如提取 藍青蛋白,将最富营养价值的 藍青蛋白分离出来制作试剂品种,从而拓展产品线,使得当地不仅依靠自然优势,还通过科技创新增强自身实力,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