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9日

盐碱地重生为生态旅游探索金银滩的环保未来

转变思维,盐碱地成为生态旅游探索的金银滩:宁夏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之旅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一个神奇地点,发生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变化——800多座养殖大棚汇聚成“淡蓝色的海洋”,这里并非种植瓜果,而是螺旋藻。这个地方原先被认为不适合种植庄稼,因为土壤过于咸涩,但当地人通过创新思路,将其转变为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理想场所。

这片盐碱地原本因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高达1500毫米而显得干旱无物。但经过精心规划和引进技术,这里已经建成了2500亩的大型养殖基地,每年生产螺旋藻500吨、藻蓝蛋白20吨,并且产品出口国内外,证明了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产业园正在探索将螺旋藻从传统大棚中迁移到长达8000米的盘绕式玻璃管道中。这一设计既能提高藻类接受光照和生长效率,又能便捷处理废弃卤咸水。未来还计划建设“光藻鱼碳中和一体化”示范项目,将光伏发电与养殖设施结合,以实现循环经济模式。

这一切都是基于实际情况,从现有的资源出发寻找解决方案。这里有28万亩盐碱地,可以直接用于培育需要高酸性环境下生长的螺旋藻。而日照充足、土地租金低也极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人民媒体通稿》报道说,有人感慨:“曾经看似无用的资源,现在却成为创造巨大利益的源泉。”这种从劣势到优势转变带来的启示是深刻的: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实现双赢,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此外,还有必要注重比较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保持竞争力奠定基础。在过去,大部分企业主要生产压片或粉末产品,但品种单一、附加值较低。后来,一些企业引入新技术,如提取 藻蓝蛋白,从而提升产品价值并拓宽市场空间。

这样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自然条件所限形成机遇,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对“因地制宜”的一次实践考验,它不仅为地方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全球提供了一份关于如何利用有限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开发的心灵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