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9日

盐碱地重生为生态旅游新篇章金银滩的环保故事绘声绘影

我曾经见证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一段神奇的变革,那里有着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这片被誉为“金银滩”的盐碱地原本看似荒凉,但经过精心打造,竟然养育着南美白对虾。这里的自然条件虽然极端干燥,年降水量仅200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1500毫米,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众多盐湖的所在地。

面对如此恶劣环境,地方政府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他们引进了渔业养殖和藻类加工企业,并建设了2500亩的大规模养殖基地。在这里,不仅实现了一年的螺旋藻产500吨、藻蓝蛋白20吨,而且产品远销国内外。这一切证明,只有能够转变思路、主动作为,才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走访这些大棚,我发现这里不仅仅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地方,更是一个循环经济实践的典范。为了提高效率和减少废物,他们正在探索将螺旋藻从大棚转移到长达8000米的盘绕式玻璃管道中。在这样的设施下,不仅能使藻类获得充足光照,还能统一处理卤咸水,从而实现更高效率、更环保的一体化循环养殖。

这次旅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因地制宜”这一理念在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宁夏回族自治区有近28万亩盐碱地,其中pH值普遍在9以上,与螺旋藻养殖相匹配。而日照时间长,以及低成本的地租,也成为了这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民媒体通稿》记载说:“曾经百无一用的盐碱地、苦咸水,竟然也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利用资源优势带来的双赢,让我思考到:通过技术创新和精准施策,我们可以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开启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之旅。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因地制宜”不仅意味着发掘比较优势,更需要注重科技创新,以赋能产业发展,并培育持久竞争力。在过去,大部分企业主要生产螺旋藻压片或粉,但市场竞争激烈。然而,一些企业引进新技术,如藻蓝蛋白提取技术,将产品附加值提升,从而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这也是当代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种智慧,即在资源丰富的地方,用最优解来解决问题,同时又确保其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