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绿色绘制减排新篇章抗拒环境逆风
4月25日,北京市遭遇了又一次沙尘天气。《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20)》显示,近20年来,3月至4月平均出现沙尘天气次数为7.8次,今年4月尚未结束,次数已超平均值。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从2013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我国GDP总量增长了69%,PM_2.5浓度下降了57%,实现了“十连降”,全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了85%和60%,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2%。但沙尘屡屡来袭等,显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还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应对? 能源“绿肥黑瘦”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措施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实现“十连降”的关键举措包括推进能源领域结构优化和调整、传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交通领域绿色转型、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等治理工程、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等。
数据显示,十年间,我国以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3.3%,支撑了GDP年均6.5%的增长率。能源消费总量2022年同2013年相比增长了22.9%,但煤炭消费总量仅增长4%左右;燃煤锅炉从52万台下降到不足10万台;农村散煤治理3500万户,一大批低效燃煤设施或炉窑实施了一次性的转变——从原来的控制排放增量为主转向以削减存量为主,这一过程中大量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如钢铁约淘汰三亿吨、二千亿吨水泥、三千五百万户农村散装煤炭,并打击六千多家“散乱污”企业及集群。这不仅缩小碳足迹,还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刘炳江指出:“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推进空気质量改善的重大举措。”科技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他解释说,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 气重度污染成因已被弄清楚,可以更精准地应对重污染天氣。他强调当前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增加排放;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利于空氣質力的自然条件如风暴潮引起的大范围扩散。此外,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盲目扩建高排放项目,有些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而违法违规。
此时,大数据技术成为监管中的有力助手,它帮助通过视频监控平台进行全方位监控,并通过人工智能识别扬尘来源,从而加强扬尘控制。大数据分析也使得政府能够迅速发现并整改问题,对抗恶劣天候导致的人类活动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大本营中,每一个微小改变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我们正在努力创造一个更加清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