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污水处理车间人物探讨电除尘技术中的几个问题
。从1907年发明的第一台电除尘器到现在,电除尘技术迅速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火电厂、水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和造纸等领域。1980年,H. Hoegh Petersn总结了当时的电除尘技术,并提出宽间距、予荷电和脉冲电源等新趋势,这些观点得到了同行的认可。G. Heinrich的一项试验表明,将原有设备通道加宽并保持放电当前不变,可以显著提高收尘效率。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观念,使静电收尘技术取得进展。
予荷电技术最初用于美国和日本双区静電除塵器,以改善高比電阻粉塵的收集性能。在1984年的试验中,我们发现粉塵粒子不能达到理论上饱和的荷電量,因此对普通线板型電除塵器也需要采纳予荷電技術。
20世纪80年代初期,无火花放電技術達到了商業應用水平,這種技術可以提高粉塵粒子的荷載,並使其獲得更大的運動速度從而提高收拾效率。宽通道、予荷電和脈衝電源三項技術的提出與應用,使得電子排灰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測定不同運行時間下電子排灰機器模型上的收拾性能時,可以發現隨著運行時間增加,初始階段(99%)逐漸降低至90分鐘後僅剩9315%。
這種效率下降是由於極板上粉末層厚度增加所致。當極板上形成了一個較厚的地面覆蓋物時,即使工作壓力增加,也無法有效地傳導空間負載到這個覆蓋物之上,因為它們會積累在表面對於沉降至此處的地點產生反作用,這就阻礙了更多粉末沉降至該處。此外,由於液體排煙過程中經常涉及非穩態過程,因此了解並研究這些過程尤為重要。
然而,在實踐中,一直存在一個誤解,那就是工作壓力越高則能夠獲取更好的清理效果,但實際試驗結果顯示,在某個臨界點後(如45kV),即便再次升高壓力,其清理效果也不會因為額外增強而改善,而是會開始下降。而且,這種現象並不是由反射造成,而是由於儲存在地面上的負擁有的原因來決定。
此外,在化工或其他工業領域中,由於大量含濕氣體及腐蝕性氣體,這樣的情況可能導致極板損壞問題。此時使用特殊涂料進行保護成為必要。一旦研發出具有導通性、高防腐性以及耐熱特性的涂料,它將能夠滿足需求,並且通過多年的開發努力,一些成功案例證明了其優秀性能及其適合惡劣環境下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