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探讨电除尘技术与水污染解决办法
,回顾自1907年电除尘器的诞生至今,其在火电厂、水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和造纸等领域的广泛应用。1980年,H. Hoegh Petersn总结了当时的技术现状,并提出宽间距、予荷电和脉冲电源等新趋势,这些创新取得同行认同。
G. Heinrich的一项试验中,将原设备通道加宽一倍,同时工作电压加倍而保持放电流不变,结果显示收尘效率显著提升。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观念,使静电收尘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予荷电技术最初在美国和日本针对双区静電除尘器提出,可以改善对高比電阻粉塵的收集性能。
我们1984年的试验说明粉塵粒子在電晕區內不能完全達到理論上的饱和荷電量,因此预充電技術對普通線板型電除塵器也是必要的。脈衝電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已達到商業應用階段,无火花放電峰值壓力可提高粉塵粒子的荷載量,使得粉塵獲得更大的運動速度,以此提高收取效率。
三项技術(寬通道、預充電與脈衝供應)的提出與應用使得電子捕集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在測定其捕集性能時,可以發現設備初期收取效率較高,但隨時間增加而逐漸降低,如圖1所示。這種情況是由於極板上形成了一層厚度增加的粉末,這導致了傳導困難,最终影響了捕集效果。
研究非穩態過程中的關鍵是了解粉末表面累積之間相關係數。此外,由於脈衝供應引入新的挑戰,它將施加給設備的是時間函數變化之間動作,而不是固定的靜止狀態,因此它們也會造成非穩態過程。此兩個非穩態過程都需要深入研究以解決電子捕獲理論問題。
工作壓力的確定是另一重要課題,因為傳統觀念認為高度工作壓力會帶來更好的結果,但實際試驗顯示這並非總是如此。一項我們進行的大型試驗展示了當工作壓力超過45 kV時,即使最高捕捉效率出現下降,最佳效果仍然出現在75%~80%以下。而且,這種現象並不是反向場作用造成,而是在于粉末表面累積負責任對此有更多理解必須依賴于研究該過程。
最後,不僅要繼續研究如聲波應用以及微機自我診斷與控制等方面,也需要探索新型閃爍極以推動該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