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如何在排放强度大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仍然能让游客笑开花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迎来一次大范围、持续性的大气污染过程,生态环境部发布预警提示信息,要求各省市启动应急预案。国家攻关联合中心组织专家会商研判,对此次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解读。排放强度大、远超环境承载力是导致区域污染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不利的气象条件则是发生污染过程的重要外因。在秋冬季节转换时期,冷暖气流交替,容易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如小风速和逆温等。

最新气象和空气质量预报结果显示,从9月25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一次长时间的静稳天气,不利于空气质量改善。此外,由于夜间相对湿度较高,有可能推动PM2.5浓度上升。

为减缓本次污染过程影响,建议各省市尽早启动应急响应,并实施大范围应急联动。重点加强工业源和重型柴油车监管,大幅削减SO2、NOx等污染物排放,以防止硝酸盐主导的PM2.5过高。

在这个时期内,每年都会发生区域性污染过程,如2015年的重污染事件,在北京PM2.5日均浓度达到严重水平;2016年先后发生两次 Pollution process, 在13天里只有两天达到优良水平;2017年3次 Pollution process.

从近几年的“十一”前后出现的pollution process中,可以看出硝酸盐是PM2.5首要组分,其占比超过30%,表明工业和机动车排放对PM2.5贡献显著。而且,“十一”前后的pollution process中硫酸盐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同时利用技术手段提高能效,比如使用更清洁燃料或安装脱硫设施,以减少SOx 和 NOx 排放。此外,加强交通管理限制汽车行驶时间或者引入电动汽车以降低尾gas 排放也有助于改善空氣質量。

总之,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协作才能解决,无论是在政策制定层面还是在企业生产实践层面,都需共同努力确保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