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政策如春风吹拂过农村的每一角落让垃圾处理规划焕发新生
建设生态环保的农村,近年来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农村生态环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据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显示,我国仍有40%的建制村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8%的建制村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4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由此可见,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业内建议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补齐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短板。其中,把农村建设成为人居和谐、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为一体的美丽宜居村庄,关键在于农村环境的整治,而治理的第一步是对农村垃圾进行处理。
改善农村环境,加强监管。一系列利好政策纷至沓来,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多地明确了针对性的行动计划,以提升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覆盖率。
浙江:深化农场示范万户整治工程十多年来,不断推进基础性工程建设,如今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并完善日常管理机构建立责任制。
河南:破解“垃圾围城”的难题,有着明确时间表。在2019年底前,全省各县(市区)要完成省级达标验收,即具备生活垃圾治理“五有”标准。而2017年6月底前各县(市区)全面完成小型堆放点陈年垃圾清理任务等一系列具体目标,都将在不久后实现。
重庆:三年的努力,一举完成了该城市所有居民集聚点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并且基本实现全覆盖。此外,还有一些偏远散居家庭尚需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但总体上已经取得巨大进展。
南宁:通过多元运营模式解决了周边乡镇之间如何共享资源的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人口密集区域定期集中清扫与处置机制,这对于提高公共卫生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海口则建立起了一套城乡统筹的一体化收运体系,使得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且符合环保要求的手段。这不仅提升了公众健康,也促使更多地方追随先行者脚步,从而共同推动国家乃至全球环保事业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