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发现楚文化的地理奇趣在社会舞台上绽放
在楚文化的深邃历史中,有一处被誉为“中国大发现”的宝藏地,九连墩古墓葬以其丰富的地理有趣知识和考古价值,成为探索战国时期楚国车马制度以及尊凤抑虎意识的重要窗口。1号车马坑,如同一座宏伟的历史博物馆,为我们展现了那时代的豪华与壮丽。而随葬品中的“虎座凤架”,以其高度约1米,是至今为止在楚墓中出土的最大的支撑悬鼓之器,其底座上两只伏虎下跪相对,正上方飞翔着翘首张嘴、姿态轩昂的鸣凤,这种生动的人物雕塑,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关系,更映射出楚人对自然界力量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作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及九连墩楚墓考古发掘总指挥,我亲眼见证了这场科学探索与文化挖掘过程。每一次深入地下寻找遗迹,都让我感到幸运,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肩负起保护这些珍贵文物和传承先人的精神财富的重任。在这个独特的地理环境下,长江中游地区多数地方土壤为中性、地下水位较高,这样的自然条件促使大量古墓得以完好保存,为后人提供了一片广袤而神秘的大陆。
通过参与曾侯乙墓和左尹“邵”墓等重大考古发掘,我逐渐揭开了战国时期楚文化的一角。每一次新发现都像是一扇打开时间门户,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未知面貌,但同时也引发出更多疑问:当年的建造者是否会考虑到地上的建筑;陪葬者的生活状态如何;不同年代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新的发掘工作似乎永远是解开历史谜题的一个钥匙,而我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小小工作者,对于能够参与这样的研究工作,无比激动又充满期待。
在2002年主持九连墩楚国大墓发掘期间,每天夜晚回望着那些沉睡千年的石室,我仿佛能听到过去的声音,那些声音如同永不磨灭的心跳,用它们来感受这段悠久而又鲜活的人类史诗。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经历,也是所有参与过或将要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共同编织的情感故事。在这里,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间边界、跨越地域差异的心灵交流,以及对未知世界无尽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