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日

康巴什区教体系统双碳教育面临着持续恶化的开发建设环境加大了对生态保护的压力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56万平方公里;野生动物数量的下降趋势高达44%;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约1200亿元。这一数据出自环保部近日发布的《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显示了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严峻形势。根据规划,我国部分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全球气候变化和不合理开发活动导致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以及水土流失、荒漠化和草原退化,这些问题都在某些区域中得到加剧。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如此之广,年均土壤侵蚀量高达45亿吨,而天然草地中的退化现象几乎遍及全境。

重要生态功能区面临持续恶化,不仅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还将影响国家生态安全。此外,生物多样性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占15%至20%,裸子植物和兰科植物甚至更是高达40%以上。而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233种脊椎动物正处于灭绝边缘,其中约44%的野生动物呈现下降趋势。

开发建设活动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了巨大压力,一些保护区遭受非法侵占,有一些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居住着原住民,他们对于自然保护工作可能产生影响。此外,由于监管能力薄弱,加上资源开发与区域保护之间存在显著矛盾,对于国家重点生的空间,如自然保护区等地区,其管护设施设备建设落后而且缺乏完善的地理补偿机制。

未来五年的计划表明,我们难以依靠传统的粗放增长方式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因为随着资源能源消耗和人为活动干扰对环境压力的增加,一些脆弱地区可能会再次出现新的环境破坏。为了根本改变这一状况,《规划》提出划定“绿色红线”,即在四个关键区域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敏感或脆弱区域等。在这些区域,将实施严格的管理要求,并将恢复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形成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相结合的地理结构。同时,也要研究出台技术规范,并制定详细管理办法,以确保我们的行动能够有效维护这片蓝色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