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追赶海洋的生态先行者如何通过基础研究说服公众

在中国南海某地,一场关于“毁灭式赶海”的争论引发了环保组织无境深蓝的关注。该组织指出,游客在当地用大量食盐诱捕蛏子、挖掉海草等行为,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并可能是导致小螃蟹、小海螺资源减少的原因。然而,这一观点遭到了部分网友质疑,他们认为缺乏严谨的学术研究来论述休闲赶海对潮间带生态影响,使得保护组织难以提出适合所有海滩、具体到物种、尺寸、数量的操作性指引。

事实上,公众的休闲赶海,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科学的赶海能促进生物链良性循环,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及孕育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环境状况和生物结构,具体分析当地是否适合赶海,以及多大规模的公众休闲赶 海是环境友好且可持续。

国内有关生态 chasedai 的研究很少。这可能与我国近岸水域千变万化,以及科研资源有限有关。我国学界目前优先投入研究价值更高、问题更紧迫领域,如应对气候变化和赤潮等议题。“相比之下,局部滩涂调查由于适用范围有限且颇费人力,当前还不是学界研究重点。”因此,当下缺乏针对性的基础研究支持。

面对这一挑战,无境深蓝项目官员余思琪坦言:“我们认识到科普宣传必须抓紧跟上。”但如何开展科普宣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余思琪和同事们梳理欧美国家相关法律条例后发现,它们不仅规定了禁止区域、最小可捕捞尺寸和数量,还提供便民服务,如App提供捕捞限制信息或向游客发放宣传手册进行识别教育。

基于这些启示,无境深蓝团队呼吁并指导公众避开保护区。在某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由于潮间带生物较多,不少网友将其视作“宝藏”地区,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边界。当一些渔民合作社与智渔科技合作时,将贝类分布图与美食推荐结合起来打造既科学又本土性的科普旅游产品,为体验活动服务,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于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

总而言之,在缺乏基础研究的情况下,要说服公众理解并遵守生态文明原则,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科普宣传,并利用现有的资源如App或手册,以便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大型建设中去,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