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生态赶海从基础研究到公众说服的比喻之旅
在中国南海的一个小岛上,游客们用食盐诱捕蛏子和挖掉海草,这种行为被称为“毁灭式赶海”,可能导致小螃蟹、小海螺资源减少。无境深蓝组织发布了一篇文章,指出这种行为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但他们遭到了网友质疑:“没有科学论证,只是说说,就是在造谣。”
事实上,公众的休闲赶海,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科学的赶海对海洋生态环境有修复效果,有节制地拾取可以促进生物链良性循环,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及孕育有积极作用。而过度或不合理的休闲活动则会造成生物链失衡。
然而,我国沿岸环境千变万化,没有通用标准来衡量休闲赶海究竟利大还是弊大。这正是困扰环保组织难点——缺乏基础研究支撑。国内有关生态赶海的研究很少,而学界有限的科研资源优先投入价值更高、问题更紧迫的问题中,如气候变化等。
为了开展科普宣传,无境深蓝团队梳理欧美国家相关法律条例,并将其应用于我国情境中,他们聚焦保护区,呼吁并指导公众避开保护区,以此来避免对生物造成伤害。此外,还有一些机构与渔民合作社共创了《常见贝类》科普折页,将传统智慧与科学知识相结合,为渔民提供既有科学性又有本土性的服务。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科普宣传方面,我们都需要采取措施来确保我们的行动既可持续又符合自然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比喻和类比成为我们推广正确信息、引导公众做出明智选择的手段之一,它帮助我们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行方案,从而更加有效地说服人们参与到绿色、健康的地球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