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十大案例从海洋的眼睛到陆地的翅膀如何让公众理解缺乏基础研究的问题
在无境深蓝组织的一次社交媒体发布中,一位读者留言质疑其关于“毁灭式赶海”的文章。该文章指出游客在某海南省地方使用大量食盐诱捕蛏子、挖掉海草等行为,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可能导致小螃蟹、小海螺资源减少。然而,由于缺乏严谨的学术研究来论述休闲赶海对潮间带生态影响,这样的质疑并不罕见。
科学界对于公众进行休闲赶海,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周志琴所长表示,科学的赶海对海洋生态环境有修复效果,有节制地拾取海获能促进生物链良性循环,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及孕育有积极作用。而王亚民教授则认为,在资源丰富地区适当开展休闲赶 海,则能促进生物演替。
然而,我国沿岸环境千变万化,不同地区适合不同规模的人群参与,以及需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环境状况和生物结构具体分析是否可持续。但是,由于国内有关生态赶 海的研究很少,加之科研资源有限,学界优先投入更紧迫问题领域,如应对气候变化、赤潮等议题,因此缺乏针对性强的科研支撑。
面对这一困境,无境深蓝项目官员余思琪坦言:“我们认识到科普宣传必须跟上。” 他们通过梳理欧美国家相关法律条例发现,它们不仅规定了禁止区域、物种最小尺寸、数量限制,还提供便民服务,如App提供捕捞信息、发放手册进行科普和咨询服务。这启发了余思琪团队聚焦保护区,并指导公众避开这些敏感区域。
此外,他们还搜集并绘制《社交平台常见保护区赶 海点图集》,提醒公众避开“雷区”。另一个合作伙伴智渔科技中心则与渔民合作社共同创造了一本《潭门常见40种贝类》折页,将传统智慧与科学知识相结合,为即将开展贝类体验活动服务。这些努力旨在提高公众意识,同时也为学术界提供实践上的反馈,以期推动更多基于事实数据和科学原理的基础研究工作,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明确如何在享受自然美景同时又维护自然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探索都像是一次宝藏寻找,而每一份成果都可能成为未来解决问题的大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