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缺乏基础研究如同海滩上没有堤坝如何说服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就像在空中建造防潮墙
无境深蓝项目官员余思琪坦言:“网友的这些质疑正好点出了当下生态友好型赶海倡导的难点:由于缺乏严谨的学术研究来论述休闲赶海对潮间带生态的影响,面对大众合理的休闲娱乐需求,我们难以提出适合所有海滩、具体到物种、尺寸、数量的操作性指引。”
相关基础研究少,学界能否回应业界期待?事实上,公众的休闲赶海,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科学的赶海对海洋生态环境有修复效果,有节制地拾取海获能促进海洋生物链的良性循环,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及孕育有积极作用。而在某些情况下,如氮磷含量较高水域,生物过度繁殖可能导致生物链失衡,而适当捡拾恰恰能起到促进再平衡作用。不过,由于我国沿岸环境千变万化,没有通用标准来判断是否适合或哪种规模是可持续且不会破坏环境。
国内有关生态赶 海 的研究很少。王亚民表示,海洋研究极耗人力物力,我国起步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差距,因此科研资源优先投入至气候变化与赤潮等紧迫议题。“相比之下,局地滩涂调查由于适用范围有限且颇费人力,当前还不是学界研究重点。”
困境之下,一些保护组织如何开展科普宣传?余思琪和同事们梳理欧美国家相关法律条例后发现,它们不仅对休闲渔业作出明确规定,还在便民科普与倡导上各出奇招。这启发了余思琪和同事们,他们聚焦保护区,将其视为“赶 海天花板”,呼吁并指导公众避开。
无境深蓝团队积极宣传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并搜集梳理信息绘制图集提醒公众避开“雷区”。另外,一家智渔中心则聚焦物种识别科普,与一地合作共创《常见40种贝类》折页,将传统智慧与科学知识结合,为计划中的体验活动提供服务.
通过这样的努力,无论是教育游客了解并遵守规矩,或是在实际行动中推广文明追逐,这些都为解决缺乏基础研究所带来的问题探索了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