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追赶潮流而不基础犹如海涛汹涌而无根基

缺乏基础研究如何说服公众生态赶海?环境保护心得体会

在海南省某地,一场关于“毁灭式赶海”的争论引起了广泛关注。读者们质疑环保组织无境深蓝的论点,指出游客使用大量食盐诱捕蛏子、挖掉海草等行为可能破坏当地生态平衡。无境深蓝项目官员余思琪坦言,由于缺乏严谨的学术研究来论述休闲赶海对潮间带生态的影响,他们难以提出适合所有海滩、具体到物种、尺寸、数量的操作性指引。

事实上,公众的休闲赶海,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科学的赶海对海洋生态环境有修复效果,有节制地拾取海获能促进生物链良性循环,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及孕育有积极作用。而在资源丰富的地方,适当开展休闲赶 海则能促进生物演替。

然而,我国沿岸各地近岸环境千变万化,不同地区需根据不同的环境状况和生物结构分析是否适合进行休闲捕捞,以及多大规模是可持续且不会造成破坏。但国内有关生态友好型休闲捕捞研究很少,学界限于科研资源优先投入更高价值问题领域,如气候变化与赤潮等议题,因此,在此领域缺乏基础研究支撑。

面对这样的困境,无境深蓝团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开展科普宣传。他们梳理欧美国家相关法律条例,并发现这些国家不仅规定了禁止区域、最小可捕捞尺寸和数量,还提供了便民科普服务,如App提供限制信息、小册子详细介绍以及咨询服务。此启发无境深蓝团队聚焦保护区,将其推荐给公众,并指导他们避开这些敏感区域。

例如,以临高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因为该区内潮间带生物较多,被视作“宝藏赶 海”地点,但由于很多人不了解相关法规或管理范围而误入保护区内。这导致无境深蓝团队搜集信息绘制图集提醒公众避开,这样的举措旨在通过科学知识和本土智慧打造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旅游产品,为渔民合作社计划中的贝类体验活动服务。

总之,在缺乏基础研究的情况下,要说服公众遵守生态友好型休闲捕捞规则,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利用科技手段提供便民服务,或通过教育提升公众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维护我们共同家园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