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说的生态哲学思想及理想景观模式
内容摘要通过化始--化机--化成的逻辑,风水说将作为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气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系统,又通过形--气的关系。因形察气,将功能问题转化为结构问题,使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理想以理想风水景观的形式成为中国大地上的现实。它将气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衡量指标,强调气脉的连续、曲折、起伏等,都将对现代生态学、尤其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有所启发。通过对宁波天童寺整体景观结构的分析,文章具体说明了理想风水模式的总体特征。 引言 基于农业社会的经验,人类发展了古代科学,表现出朴素的整体观和系统观。这种古代科学后来被以还原论和分析论为特点的近现代科学所取代,后者推动了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带来的种种恶果(包括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等)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系统地、整体地看待问题的重要性,至此,人类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一次螺旋式的上升和回复。在中国,近现代科学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迟迟未能进入工业社会,但却使以有机整体观为特色的古代科学得以充分的发展。正当西方学者苦苦探求一种框?quot;来统一和联系各分析科学的研究成果时,中国古代科学整体的思维方式给他们带来了灵感。我们不知道其他系统科学家是否如此,至少普利高津是这样的(尼科里斯和普里高津,1986)。这正是中国的医学理论、气功及针灸等如此受到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环境及生态科学领域也是如此,人们早已不满足于孤立的环境因子及部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而致力于更高层次上的综合。从60年代的国际生物学规划(IBP),至70年代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再到80年代的国际地卷与生物圈计划(IGBP),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态学研究向整体和综合发展的趋势(马世骏,1990),近年来提出的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THE)则把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圈(Ecosphere)包括生物圈和技术圈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NavehandLieberman,1984),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已从物理量的研究转向对生态系统内外关系的研究(王如松,1990)。风水说所信仰和追求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现代和未来生态学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有的西方学者甚至称风水说为宇宙生物学的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Astro-ecology),并把风水说定义为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取得最大利益、安宁和繁荣的艺术(见Skinner,1982)许多西方学者致力于整理和应?quot;风水说的研究(如Lip,1979,1987;Skinner,1982;堀逾宪二,1985)。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对风水说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评价,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如王其亨、尚廓、梁雪等1989;于希贤,1990,何晓昕,1990)。关于风水意识和风水模式,笔者提出:原始人类满意的生态环境和中国文化主要定型时期的环境结构是理想风水模式的原型,它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文化深处,决定了中国人的环境吉凶意识,风水说建立了关于这种环境吉凶意识的解释体系,包括哲学的、技术的和迷信的解释层次(图1)(俞孔坚,1990)。本文将结合理想风水模式及典型实例,着重;风水说的哲学解释层次上进行探讨,也许在这一层次上,它能给现代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图1风水意识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一、化始--化机--化成的逻辑 地理有书始于黄石(秦末汉初),续于郭璞(晋),盛于杨公(杨筠松,唐),厥后伪书杂出,假冒名公(将国,清)。关于黄石公的《青囊经》,郭氏的《葬书》之真伪莫衷一是,但此两书对风水说的贡献是公认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下,两书基本上确立了风水说的具体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郭璞以后的风水师们则在此理论体系下进行技术上的解释和附会,并逐步使风水术驳杂、晦涩和神秘。本题目关于风水理论的考察将主要以被奉为经典的论著为依据。 在本体论问题上,中国哲学虽有唯气论、唯理论和唯心论之别(张岱年,1982年),而以唯气论为主流,它将世界之本源归根于超乎形质,而又非无的存在--气,从而建立了天、地、生、人合一的思想体系。这一哲学思想当然是风水这门以追求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为最终目的的具体科学的前题。风水说通过化始--化机--化成的逻辑,将气这一哲学范畴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系统(图2)。 所谓化始,即天地万物皆始于阴阳,气之本体即为无形之太虚。阴阳之气充满于天地之间,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张载,《正蒙》·太和篇)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在义(同上)。这是天、地、人、生得以合一的本体论依据。 所谓化机,即无形、无质之气并非不可捉摸,气之聚时,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青囊经》)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同上)。除此恒常之形体外,气还有可感知的风、雨、霜、雪等形态,即《葬书》所谓的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奋而为雷,降而为雨。出现在明末清初的《日火下降,阳气上升图》可以清楚地说明古代中国人对气的这种流变过程的认识(图3)。阴阳之气不但在三维空间上有聚散流变之规律,在时间维上也有可感知的运动形式,风水说沿用了中国哲学中关于昼夜、季节变化与气的运动之关系:昼夜者,天之一息乎!寒暑者,天之昼夜乎!天道春秋分而气易,犹人一寤寐而魂交。(张载,《正蒙》·太和篇)。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物质与精神人伦合而为一,统一于气(或理、心):……飞潜、动植、灵蠢、善恶,皆气所必有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气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篇)。风水说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思想,《葬书》将违背人道而葬与违背天道而葬同视为凶葬:阴阳相差错为一凶,岁时乘戾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富特势为四凶,偕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quot;。这样气的运动状态便成了一个多变量的函数: Q=f(c,e,d,m,s,h) 其中:c--天象;e--地形;d--方位;m--气象;s--时间;h--人伦、精神。这一方程有一组最优解--生气,即各变量之间阴阳五行都达到冲和(互相谐调)。为此,又引入了阴阳五行的匹配关系和相生相克关系作为判定原则(表1,图4) 图2风水理论构架及生气流程图 图3日火下降,阳气上升图(此图右方尚有干对流图与之相配,今略)(转引自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表1主要变量之间五行匹配关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星岁星荧感填星太白辰星 方位东南中西北 时令春夏季夏秋冬 德仁礼信义智 色绿红黄白黑 所谓化成,即基于上述气之运动规律,仰观天象,俯察地形,审四时,定方位,顺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门,推五运,定六气,明地德,立人道,因变化,原终始(《青囊经》)使阴阳冲和而得生气,有生气则福禄永贞,万物化生。至此,已确定了风水术的基本技术途径。 祖宗崇拜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把死人安排得跟活人一样,是中国埋葬制度的主要用心。人死之后的鬼神及鬼神世界并没有完全异化为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彼岸世界(如教文化中),它们仍是天地阴阳之气,还可以与子孙相通感(李向平,1989)。所以,尽管风水说中有阴阳宅之分,实质上并无多大差别?quot;风水说最富神秘性之处是祖辈墓葬之好坏可以决定子孙祸福,其逻辑也正来源于此。生者气之聚,凝结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歹气纳骨,以阴所生之法也。(《葬书》)。而人受体于父母,气脉相承,既然父母之遗骨得生气而返生,则自然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所以为父母择穴造墓同自己择居建屋一样重要,都是为了乘生气而福禄永贞(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