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新政利好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改革
近日,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了五大任务,十五条具体措施,并指出“十三五”末我国将建成垂直管理、全国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此次环保部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方案》是适应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望促进我国环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全国一张网提高监测水平 根据环保部规划,“十三五”末我国将建成垂直管理、全国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这将改变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弊病,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据介绍,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和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已基本建成,土壤环境监测网尚在建设过程中。 《方案》针对不同要素监测质量管理提出了具体工作目标:2016年底完成338个地级以上城市1436个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事权上收;2017年起,逐步完善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质控技术体系;2016年确定土壤网点位布设方案,启动网络建设,2017年形成基本监测能力。至“十三五”末,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今年9月,环保部已经启动了1436个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站点监测事权上收工作,截至11月6日,交接工作已基本完成;启动全国地表水2767个国控断面监测(其中1940个为考核断面)事权上收的试点工作,均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直接管理,并委托社会监测机构运行维护。 环保部负责人对此表示,《方案》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和主要任务,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适应“十三五”时期深化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是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战役的重要保障,也是解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完善体系保障检测数据准确性 《方案》提出,构建不少于的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由国家质控平台(一级)、区域质控实验室(二级)、监测实验室或运维公司(末端)构成,实现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各监测指标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比对)。同时,完善质控新技术的应用,如完善自动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平台,建设自动监测远程质控平台等。 《方案》也明确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运行模式。在监管机制上,《方案》也有所创新。环保部负责人对外表示,环保部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权威专家,组建国家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委员和专家检查队伍,不定期开展监测数据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评估工作,为飞行检查提供线索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按一定比例开展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网的监测质量常规检查工作,规范监测行为,问题严重的报环保部。 同时,为了满足监测体制机制变化的新形势需要,“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将制修订一系列环境管理系列文件,出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修订《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办法》,完善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规定,为“十三五”时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政策依据。 通过制度杜绝监测数据造假 近日,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局长、长安区监测站站长等人因涉嫌“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被警方带走。同样在今年4月,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的工作人员突击检查福建馥华食品有限公司时发现,该家企业为了得到良好的污染物处理记录,竟将环境自动监测仪的探头放在矿泉水瓶子里。事发后,这家企业相关负责人也因涉嫌伪造监测数据被移送公安机关。 为了确保监测数据客观真实,杜绝数据造假事件再次发生,《方案》提出,要建立全国联网的远程质控系统,关键参数直传总站,一旦有异常的变化,就会报警。站房会加装视频监控系统,堵塞人为造假的漏洞。 环保部负责人表示,环保部将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以环境监测数据评估结果或公众举报为线索,不定期开展飞行检查,着重打击环境监测弄虚作假行为。 除了监管部门的努力外,还应增加执法的透明度,将信息发布作为质控的重要手段。按照“能公开、尽公开”的原则,加大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和公开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知情权,接受公众监督。 此外,《方案》还提出,要严厉查处监测质量问题,建立质控检查与考核联动机制。环保部门将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支持将环境监测弄虚作假行为写入正在修订的“两高”司法解释,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法律支撑。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环境统计和监测质量管理处处长海颖表示,环保部还将建立环保与公检法的联动机制,对监测数据造假“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法移交有关部门处理,提高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