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级反渗透设备工艺流程与使用注意事项
单级反渗透设备工艺流程与使用注意事项 单级反渗透设备在运作时的工艺流程具体如下:原水罐→添加混凝剂→原水泵→多介质过滤器→去除游离氯以及有机物→软化水设备/加药阻垢装置→精密过滤器→紫外线杀菌。 一、原水罐。 原水罐用于储存原水,减小因为原水管中水压不稳定对水处理系统造成的冲击,同时用于沉淀地下水中的大泥沙颗粒及可沉淀物质。 二、添加混凝剂。 混凝剂主要用于除去水中微小粒径的悬浮物胶体。因为这些微小的颗粒在水中难以沉淀,而且难以去除。它是通过在原水中投加混凝剂,使之与水中悬浮物及胶体生成较大絮片,然后通过多介质过滤器过滤去除。当原水中铁的含量和悬浮物的含量较小时,预处理可以不采用此装置。当水中悬浮物及胶体物质的含量比较高时,一般需要使用混凝剂添加装置。 三、原水泵。 原水泵可以恒定系统供水压力,稳定供水量。 四、多介质过滤器。 采用多次过滤层的过滤器,主要目的是去除原水中颗粒在20um以上的杂质,可选用手动阀门控制或者全自动进行反冲洗、正冲洗等一系列操作。保证设备的产水质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五、除去水中游离氯和有机物。 游离氯可以氧化破坏反渗透膜,反渗透设备一般要求进水余氯<0.1ppm;有机物不仅是微生物的饵料,而且当其浓缩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溶解有机膜材料,使膜性能劣化。水中有机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有机物对反渗透膜的危害也不一样,因而在反渗透预处理系统设计时,如果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含量超过2mg/L,一般需要进行处理,对于以自来水为水源的净化系统,活性炭吸附是必要的,因为地表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 由于活性炭吸附法设备简单,投资小,运行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容易控制等优点,所以广泛的应用于水处理净化系统中。 六、软化水设备/加药阻垢装置。 软化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与水中的钙镁等离子进行交换,将水中的钙镁离子去除。软化的优点是可以比较彻底地去除水中钙镁离子,避免 这些离子在反渗透装置中结垢,其缺点是设备投资高,运行到一定时间后需要进行再生。 添加阻垢剂可以延缓盐晶体成长来推迟沉淀过程,采用此方法也可防止反渗透的结垢污染。但是由于钙镁离子仍然存在于水中,反渗透出水的钙镁离子会比使用软化要高,而采用加药阻垢的方式较易实现自动化控制,且设备简单成本较低。另外使用阻垢剂还可以减低硅沉淀,而软化则不能,这一点非常适合地下水水源处理。软化设施的成本与流量成正比关系,而阻垢剂添加设施的成本与流量关系不大,因此,双级反渗透和器型系统,多采用阻垢剂添加系统。 七、精密过滤器。 其作用是截留原水中的大于5微米的颗粒,以保证反渗透膜不被大颗粒的悬浮物划伤。 因为反渗透膜的厚度约为10微米左右,原水中较大的颗粒经高压泵加速后极易划伤反渗透膜表面的脱盐表皮层或可能击穿反渗透膜组件,因而一般反渗透设备前都要安装5微米精密过滤器。采用精密过滤器对进水中残留的悬浮物、非曲直粒物及胶体等物质去除,使RO反渗透设备运行更安全、更可靠。 反渗透设备如何计算回收率 不仅是大型的反渗透设备要计算回收率,同样对于小型的设备的回收率也要达到较高的要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那么回收率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呢? 反渗透系统的回收率主要有根据膜元件串联的长度和是否有浓水循环以及循环流量的大小等一些条件来决定的。 假如系统在没有浓水循环的情况之下,要根据膜元件所串联的数量来确定系统最大的回收率。 针对多级反渗透设备如何进行计算回收率,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了不同的规定。对于一级反渗透,第一级回收率(r1)r1=第一级产水量/第一级进水量 ×100%;第二级反渗透的回收率为r2=第二级产水量/第二级进水量×100%。而二级反渗透的回收率并不是两个级别反渗透系统回收率的乘积得到的。第二级反渗透系统的浓水不是排放掉了,而是又重新回流到一级反渗透的入口处。因此,多级反渗透设备的回收应当按以下标准计算:系统回收率=总的产水量/总的进水量×100%。 反渗透设备使用前应注意的问题 反渗透设备要求用自来水为水源,用户多将其与自来水相接就使用,在安装时没考虑预留清洗口;由于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用户往往认为可以象家用设备一样,用时只要开机关机就行,缺乏专人管理,使用过程中多无运行记录或记录不全;运行时多为间歇式,亦无适当的保养措施,直到设备的产水量很小或者TDS很高时才发现问题,但为时已晚,此时采取措施,通常设备性能只能恢复60%~70%的水平,已造成了永久损失;发现问题时多在生产的高峰期,往往造成停产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同时,我们在使用之前还要注意以下因素: 首先,自备一套余氯比色测定计。目前所使用的反渗透设备的膜多为低压的聚酰胺膜,该膜在使用中不耐氯,尤其在重金属离子的作用下,易氧化造成永久性的损坏;自来水多含重金属离子,在活性炭失效后,极易损坏膜。自来水余氯和有机物的含量是变化的,仅仅靠计算和估计是不够的,活性炭的失效要以测试为准,这样既可避免过早更换的浪费和过迟更换引起的膜损坏。该比色计的价格便宜,操作也方便。可在计算的更换期前10d开始每天测定。 当地自来水的水质报告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国家有一个自来水标准,但各地的自来水是不同的。可以从自来水公司获得近期的水质报告,在购买反渗透设备时提供给设备厂商,由厂商根据水质报告中的余氯计算确定活性炭的大致更换周期,根据水质报告中的钙、镁等离子的浓度计算确定回收率的范围、可能的污染及清洗的方法。 安装反渗透设备时应预留清洗和保养的进出口。由于一体化设备无阻垢剂投加系统,结垢是难免的;加上运行中可能会出现微生物和胶体等污染,因而清洗是必须的;在冬天或长期不运行时保养、消毒也是必要的。在一体化设备的进口端接上三通及阀门后分别接原水和清洗水箱。在清洗和保养时要取出活性炭。 反渗透设备回收率的确定 工业用大型反渗透设备由于膜元件的数量多、给水流程长,实际系统回收率一般均在75%以上,有时甚至可以达到90%。对于小型反渗透装置也要求较高的系统回收率,以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确定系统的回收率应该主要根据以下两点: ①根据膜元件串联的长度。 ②根据是否有浓水循环以及循环流量的大小。 在系统没有浓水循环时,一般按照以下规定:决定膜元件和系统回收率。 多级反渗透系统的回收率计算方法如下: 系统回收率是指反渗透设备在实际使用时总的回收率,对于一级反渗透系统,其系统回收率(A1)为:A1=第一级产水量/第一级进水量 ×100%; 对于第二级反渗透系统,其第二级系统回收率(A2):A2=第二级产水量/死二级进水量×100%; 经常有人问起对于二级反渗透系统其系统回收率 究竟如何计算,是不是可以采用第一级系统回收率 A1乘以第二级系统回收率A2来计算? 可以肯定地说,二级反渗透系统的系统回收率不是第一级反渗透系统回收率乘以第二级系统回收率,因为第二级反渗透系统的浓水不是排放掉了,而是又重新回流到一级反渗透的入口处。此时计算系统回收率应该采用如下公式:系统回收率=总的产水量/总的进水量×100%。 对于多级反渗透设备,其系统回收率同样可以按照上述公式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