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
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社会日常生活低碳化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一名专家,我深刻认识到,海绵城市不仅是解决城市涝灾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看来,海绵城市建设应具备弹性和韧性,以适应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海绵城市并非简单地执行低影响开发(LID)理念。一些初期的建设可能会陷入误区,将其等同于LID,从而导致工程割裂化。实际上,海绵城市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即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这要求我们在规划时必须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水安全,同时也要关注中国特有的水文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总体规划出发,将其设计为大规模流域治理,而不是单点或片区工程。这意味着在宏观层面,我们需要考虑整体格局;中观层面,则需结合本地区的地形、气候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微观层面则是具体到小型工程,如透水路面和下落式绿地,但这些只是实现海绵效果的一部分。
此外,我认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将更加依赖数字技术。我们需要建立数据平台,包括地理气象信息库、水文地质信息库,以及对现有基础设施状况的数据库。此外,还需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数学模型,以便进行数值模拟,从而优化设计和管理过程。
最后,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管理体系,我提议制定国家标准与规范,并引入国外成功经验中的数值模型。此外,在实时监测方面,我们应该推广实时原样分析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高浓度多相态污染物,无需预处理即可获得结果,有助于避免污染事故发生,并提高污染源治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