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低碳环保生活施卫东委员引领构建高质量双碳人才培养体系

在追逐实现“双碳”目标的竞速赛道上,我国急需大量复合型交叉创新的“双碳”专业人才,培养卓越人才势在必然。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强调,面对高端科技人才对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发现实践与创新融合的“双碳”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成熟,这些不足限制了绿色低碳产业高速健康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 碳达峰与碳中和不仅是对我们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一次考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我国必须以超前的视角应对存量大、时间紧迫的压力,为实施有效的“双碳”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推动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成为确保我们能顺利实现这两个重要目标的关键保障。

施卫东认为,“双碳”目标不仅要求我们的专业性、创新性,还需要极高的情感和实际操作能力。但目前国内对于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我们缺乏激发学生潜力的创新思维,以提升学生设计、研究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为核心的实践环境显得不足以满足未来向“双碸”的转变所需。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他建议采用一种因地制宜且可行性的策略——构建产教融合型“双硅英”的教育体系。这意味着要结合每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规划,将传统教育界限与工业界限打破,用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方式建立一个新的导师系统,让企业承担重大的科研项目也同时被用于开设创新实验课程,或通过高校导师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把学生引入到面向绿色低碱化学工程科学研一线,并将行业最先进设备技术整合到实验教学中,以团队合作、大平台、大项目支持多层次教育,从而开发新类型如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对实际课程内容价值观念并通过共同建设实践平台,使教学活动直接连接至市场需求和个人职业生涯。

此外,施卫东指出,要全面完善由绿色理念主导的地球保护学科体系,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以及所有涉及到的部分;深化学科内涵中的环保概念;加快建设包括能源管理、新能源学科等重要资源;编写出版系列教材针对这一主题,并加速跨学科学术交流,如能源与人文或经济管理等领域,同时积极孕育新的方向,如风电水电核电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方面取得突破,从而让学生具备科技最新知识国际视野,以及能够从事工程设计思考问题解答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保证其成为具有现代科技背景但又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