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广州市政总院王广华推动地下式污水厂建设与创新解析如何通过关键技术革新有效应对大气污染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许多在2000年前后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因城市扩张而被城区包围,这些“城中厂”面临着大量问题。传统的地面式污水处理厂由于占地面积大、臭气、噪声污染,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选择它们的地点变得越来越困难。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应运而生,它们不仅可以集约用地,而且能够有效隔绝恶臭和噪音,同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全球已有超过200座稳定运行的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其中芬兰、瑞典、韩国、日本等国家应用最为广泛。我国也拥有50多座稳定运行中的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果。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具有以下特点:

占地小:单位水量占地指标远低于传统的地上式,例如京溪地下污水厂只需0.18m²/m³。

隔离臭味:池体加盖除臭装置,再加上箱体密封,双重封闭隔离和多重除臭解决了常规地面恶臭问题。

降低噪音:双重封闭隔离控制了车间噪音。

美观景观:无需传统地上式所见到的众多池塘和构筑物,只是园林、绿地、水景等花园环境。

与周边协调: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水平及美化景观,大幅度提升周边环境质量,使之与市政设施融为一体。

提升区域价值:良好景观辐射周边土地受益,提升城市区域整体价值。同时,加强人参与性与亲和性,有助于改善外部环境并盘活周边土地价值。

然而,由于开挖基坑深且施工复杂,其工程投资费用高昂,也意味着运营成本相对较高。此外,该类设施适合那些:

面临土地稀缺、高标准建设需求的地方

城市规划未能及时跟进导致需要新建或扩建泵站的地方

需要结合其他公共设施如公园或住宅区进行综合开发的地方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进行共享的地方

关键技术创新包括:

建设模式创新,将工业遗产转型改造与生态修复相结合,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体布置创新采用集约组团化设计,将各种设备按功能划分,为不同工作流程提供必要的人行通道,并垂直布置各部分以节省用地。

污 水 处 理 技 术 创新,如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因为其出water quality, 小占 地, 少余废物排放, 抗冲击能力强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在潜力巨大的基础上成为未来主流技术之一;反硝化滤池工艺同样因其简短流程、高效率、高抗冲击能力而受到青睐。

4 通风系统创新通过机械排烟措施减少防火风险,并保证室内空气质量;除臭系统则通过收集并集中处理所有异味源,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还有消防系统创新,如设置防火分区,每个分区都配备安全出口,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央控制中心管理监控等措施。

最后,由于可能发生突发性的洪涝事件,所以还需要完善防涝体系,比如两道闸门、一级负荷电源供给消防设备,以及超长结构裂缝控制措施确保结构安全。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保护自然环境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