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总院王广华推动水处理技术创新构建地下式污水厂新模式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许多在2000年前后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因城市扩张而被城区包围,这些传统地面式污水处理厂面临着占用大量土地、产生噪音和恶臭等问题。随之,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逐渐受到关注。
全球已有超过200座稳定运行的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其中芬兰、瑞典、韩国、日本等国家应用最为广泛。在我国,也有超过50座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正在稳定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具有集约用地、高性价比等特点,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占地小:单位水量占地指标远低于传统地上式,以京溪地下污水厂为例,其单位占地仅为传统的地上式的一分之五。
隔臭:池体加盖除臭系统,再加上箱体密封,实现双重封闭隔离和多重除臭。
隔音:通过双重封闭隔离控制噪音。
地面景观好:无需众多传统池构筑物,只需园林绿地与美丽视觉效果相结合。
与周边环境协调:改善空气质量、噪声水平及景观环境,大大提升周边环境质量。
提高区域整体开发综合价值:良好的景观环境辐射周边土地受益,提升城市区域价值。
然而,由于开挖基坑较深且施工难度大,以及工程投资费用高,因此适合以下场景:
面对土地稀缺且必须“见缝插针”新增污水处理设施的情况下,被动采用地下泵站方案可能是唯一选择。
在新建或改造过程中需要配套建设高标准污水处理设施时,可以预期未来将成为主动选择之一,是前瞻性建设技术趋势。
在城市综合体、新建CBD住宅区等成片区域配套建设时,可提升区域整体标准与综合价值,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
结合公园绿地共享空间进行新建或改造时,可实现资源更大利用价值,同时融入市政设施群中,为未来“精细化设计”提供支持。
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建设模式创新,将污染源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集约用地新模式进行更新改造和生态景观营造工作。
总体布置创新,将设备间集成化以节省空间,并设置必要的人行通道、检修通道、管线通道,以便于操作维护,同时充分利用空间节约用地资源。
3-5, 技术创新方面,我们采用MBR工艺(膜生物反应器)以及反硝化滤池工艺,使得系统简洁、高效,便于管理运营。同时,对通风系统进行了优化,加强除恶臭功能,并确保消防安全措施得到完善。此外,还采用防涝体系创新,如设置进水闸门、二级负荷供电电源等保障措施。此外,在结构设计中,我们采取超长结构裂缝控制措施,以保证其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