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垃圾大国秘密600公斤年产量背后的奇迹探索西安旅游景点中的环保智慧
瑞士:如何将“垃圾大国”转变成环保典范?探索西安旅游景点中的绿色智慧
在一个宁静的小城澳奈,王女士和布朗克先生的家充满了故事。他们来自中国和瑞士,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组建家庭,共同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在这里,布朗克先生回忆起1990年,一部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法规被颁布,这标志着瑞士环境保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威廉·布朗克说:“过去,我们把所有垃圾都堆放在门前或大街上,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瑞士的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定点回收和上门回收。生活垃圾必须装在指定袋中放到社区存放点,而电脑、电视、家具等则需要预约公司上门回收,或按照指定日期、地点进行集中回收。
每周三,是固定时间清理园艺垃圾的时候,上午专车专人会来到指定地点,只负责这类特殊废弃物。而居民们需要亲自带着整理好的垃圾到社区中心投放点,将其投入指定地面上的“入口”,实际是隐藏在地下的容器,以减少异味并增加容量。
30年的坚持让瑞士人的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从90年代至今,他们已经养成了分类习惯。这不仅是政府宣讲教育与督促的结果,也是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晶。联邦法律要求26个州各自制定最低标准,并由各城镇执行具体要求配齐设施及监督检查。
马修·瑞尔,日内瓦州国土局垃圾管理处处长指出:“公民是主角,他们需要意识到分类对于环境与地球的重要性。”为了培养这一习惯,他提出了多方面的手段,如从小教育孩子,以及通过公共场所传播环保信息举办活动提升民众意识。
威廉·布朗克说:“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但我们进步了很多。”虽然没有强制性的罚款措施,但许多城镇设立检查员定期抽查,对于违规者会给予提醒,大多数人能因此改变行为。
今天一些城镇甚至设有监督检查员确保大家遵守规定,将正确类型的废弃物扔进对应桶中。在这个“垃圾大国”的地方,每一年平均产生600公斤的人均产量背后,是一番复杂而深远的情感和行动纠葛——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更是一份全球共享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