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现状犹如大气污染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而其存在的问题则如同未被彻底解决的环境难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垃圾日产量的持续增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已成为面临的挑战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约1.4亿吨生活垃圾,这一数字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远超工业发达国家水平。此外,每位居民日均产生超过1公斤的废弃物质,对于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我国正积极推动卫生填埋场建设,其中渗滤液处理作为关键环节,其排放标准由表2所示。
然而,由于渗滤液水质复杂性和特殊性,我国在渗滤液处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以下是对现状总结及存在问题探讨:
排放标准
渗滤液处理厂按照收纳水体不同设置不同的排放标准,如表3所示。
处理现状
我国卫生填埋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建设。渗滤液处理厂建设相对落后,从时间上看经历了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90年代初期)
此阶段主要参照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进行设计与运行,如杭州天子岭和北京阿苏卫等代表工程实例。
2.2 第二阶段(90年代中后期)
随着研究人员考虑到渗滤液特性的独特性,采取了脱氨措施,并采用了氨吹脱+厌氧+好氧联合工艺,如深圳下坪和香港新界西等代表工程实例。
2.3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一些新的工艺被引入,如广州新丰和重庆长胜桥等使用UASB+SBR+反渗透或反渗透单独工艺进行处理。
存在问题
高浓度氨氮:由于填埋过程中的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使得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升高,影响生物脱除效率。
气体管理:吹脱塔虽然去除效率高,但投资成本高且难以治理尾气;曝气池法气体接触面积小,不适用于高浓度氨基酸污水;精馏塔法虽效果可观但操作复杂且成本较大。
pH调整:对于吹脱前后的pH调节需要大量酸碱消耗增加运营成本并导致环境污染风险。
技术应用与经济效益: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因资金限制而未能普遍采用先进技术,加剧了操作难度与经济负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