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5日

数据驱动的暑假旅游选择守护自然美丽中国的最佳去处

随手拍、随时传,就可以丰富自己的“自然百宝箱”。这一活动的低门槛、高参与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负责环境教育工作的陈婷媛说。

打造公众与科研工作者的对话平台,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上海崇明区科技馆开展户外鸟类虫类考察活动。每年秋季鸟类的过境高峰期,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的科研人员都会为上千只鸻鹬类水鸟戴上金属环和上黑下白旗标。人们观测到旗标颜色和金属环上的编号,即可知道鸟儿曾过境崇明东滩。

张卓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喜爱自然,一有空就带着女儿到小区、公园观察花鸟鱼虫。七八年前,她开始兼上自然科学的课程,经常要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她感觉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很多本土物种都叫不上名。在2019年,她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这自此便对大自然着迷。她购买观测及拍摄设备,一有空就参加物种观测活动……看到不认识的小树林里有人在树上绑了胶带捕蝉,这片小树林是紧挨着学校外环绿化带,每年夏天,都能听到蝉鸣。

对于这种变化,科研人员乐见其成。每年4—6月蛙类繁殖季,上海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中,有50个固定的监测点散落在城市各个绿地、公园、湿地和池塘。但因为无法做到各监测点在同一时段同步调查,他们每年获取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有限。此后,一批业余科研助手加入,让同步调查得以实现。这项工作由来自各行各业100多名志愿者组成7支队伍协助蹲守监测点,将更全面的数据送至研究团队。

经过6年的打磨,“我的自然百宝箱”已发展为公众与科研工作者之间互动交流平台。一场秋季台风过境后,在崇明东滩湿地滩涂上的觅食候鸟,让这个地区成为探索生物多样性的热门目的地。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实验师何祝清认为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与传统化学指标相比,更应使用生态指标,如夜晚虫鸣阵阵表明植被丰厚、生境优越、物种多样。

《人民媒体通稿》(2022年09月28日13版)

为了帮助科学研究,并获得更全面的观测数据,“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能够实现在野外进行全面评估”,吴巍表示。而且,他感受到了近几年的观鸟爱好者增多,“有的情况下,我们放飞的大型望远镜就在几小时内就会收到报料”。

刘真君作为“我的natural treasure box”的积极参与者,不仅会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活动,还会引导孩子们认识并守护大未来。在这个暑假,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美丽中国,用我们的双眼去发现,用我们的脚步去追踪,那些神秘而又珍贵的地方等待着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