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湘桂边疆上的壮丽风情与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桃城镇梁庭望壮族,1961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留校任教。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独撰、主编、合著、参编《壮族文学概要》、《壁族文化概论》等著作53种。覃彩銮壮族,1977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广西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广西民族大学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坐着的这位年轻女性和她身旁跟她穿同样服装的女性,所穿服饰为广西大新县宝圩一带壬曼支系的传统服饰。其特点是着深蓝色蓝靛布缝制的小领右襟布扣短袖衣,上面有红色布料滚边,小领上镶嵌一块蓝色布头巾用黑、白、红相间的纱线编织而成,有两边结有线坠,不仅简单又独特,而且下着百褶裙,这样的百褶裙制作工序相当复杂,其工艺精细且价格不菲,但由于易于褪色或出现皱褶,所以只有在重大节日或喜庆之时才穿着,是盛装的标志。
戴斗笠的是另一位女性,她穿的是贵港一带壯族传统服饰,他们有“蓝衣壯”之称,因贵港一带为汉族聚居之地,与汉族文化交流较多,其传统服饰流行用机织蓝布缝制成小直领右襟布扣唐装,在襟边和袖筒上用红丝或纱线绣成几何形图案的 士锦镶嵌,使得朴素秀美。
站立的是那坡县壬敏支系女性,她们属于“黑衣壯”,其传统服饰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她们原来的衣服为右襟开衫式长衣,上面挽起下襟插入腰带间形成袋状,可放置织绣布或纺线等物,而颈胸则戴长项链显得雍容华贵。但近年来,由于行动不便,这种宽大的衣服被改进成了短襟开领衣内衬小红领和红布扣,还可以吊挂三至四条银链;头巾也由原来叠挽式改成了隆起三角状,并且左右两端扎成棱角状,最终尖角镶嵌花边,在黑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前排左边和中间老年妇女分别代表了大新县波曼和东兰县波洒支系老年的传统服饰。这段历史悠久的文明里,有一种名叫“天琴”的弹拨乐器,它是流行并保存至今的大型乐器之一,以葫芦作为鼓体,可以独奏,也可以与歌舞伴奏。在每年的三月初八,即农历二月十五,“跳天”仪式中,只有最尊敬的地位的人才能使用天琴演奏。此外,每逢节日,如春节、三十九夜等,大量民众会举行歌舞会,其中音乐部分通常由天琴担当,为此活动增添了一份特别的情感氛围。此外,一些地区还将天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确保这一珍贵的声音不会消失。
坐着的一位男子手持弹拨乐器,是龙州防城一带民间传统乐器——竹琴。他坐在木椅上,一手拿住弦轴,用指尖轻触弦,从而产生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场景充满了乡土气息,让人仿佛能听到远方田野里的鸡鸣声响起,同时也感觉到了人们对生命温暖与美好的向往。而他们周围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如木桶粮斗陶罐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它们背后却承载了丰富的情感意义,比如寿米缸就象征生命力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