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态保护你怎么看待创建森林城市守护城乡居民的绿色福祉
"环境不仅是民生的基石,青山之美也是幸福的源泉,蓝天也是一份难得的安宁。"近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名单,这些城市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河南省开封市、陕西省咸阳市等26个地方。自此,我国共有219个国家森林城市。从“追求温饱”到“追求环保”,人们对拥有“抬头能见天空、出门可逗留公园、散步有绿道”的宜居环境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期待。
森林城市建设,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森林资源,也为居民带来了更加优美的地理环境。在《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相继实施后,以及《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国家森林城市管理办法(试行)》相继出台之后,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措施科学地推进着这一项目。在各地实施郊区自然保护区和郊野公园建设,加强水系和道路绿化,并在城区内进行植树造景,使得我国 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不足10%提升至2021年的41.11%。
无论是江西南昌艾溪湖中的大雁与天鹅成为了长期定居的小鸟,或是在辽宁本溪由采伐变为旅游开发,以往一年收入只需4个月时间便可实现,或是在浙江安吉县鲁家村,从泥泞与垃圾遍布转变为今日花园般整洁……生态空间不断扩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片片宜居之地。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除了其美丽景观外,树木还在净化空气降低温度节约能源减少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这些都促使许多依赖于自然资源或工业基础设施的地方增加了它们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从而提高了竞争力。此外,增加的树木数量及质量进一步提升了碳汇能力,为实现碳排放峰值和中和目标做出了贡献。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我国连续30年以上增长其森林面积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一方,但总体上仍缺乏足够数量的树木覆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最近发布的一份《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明确要求,在“十四五”期间,将完成造 林种草等工作5亿亩。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以科学植被理念来引导这项复杂工程,并按照既定的政策文件要求,因地制宜确定目标任务,加强对空间测算分析遵循生态系统规律开展植被建设,将重视质量并重转向量质优先,同时适当减少人工造 林比重增加封山育 林退化修复比重全面推广使用长效养护制度等措施。
随着更多都市地区开放免费公共休闲场所,让居民享受每日接触大自然的情趣;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轻松接触植物世界,而非置身于高楼密集之中的紧张压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所有人的福祉。”共同努力守护,我们将创造一个既平衡人类活动又保持自然风光的人类社会——这样的未来正在逐步展现,它将给予我们更多珍贵而健康的心灵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