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森林城市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以保护城乡居民的绿色福祉
"环境不仅是民生的基石,青山之美也是幸福的源泉,蓝天下的生活更是心灵的港湾。近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名单,这些城市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河南省开封市、陕西省咸阳市等26个地方。自此,我国共有219个国家森林城市。从满足温饱需求到追求绿色环保,从求生存转向追求生态文明,人们对于拥有‘抬头望蓝天、出门步绿道’的宜居环境充满期待。森林城市建设不仅是增加森林面积、保护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也体现了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关于加强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相继发布后,《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管理办法(试行)》也相继出台。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各地政府采取多种策略来推进这一项目。在实施“增绿工程”中,不仅在郊区建造了大量公园,还进行了水系和道路的绿化,并在城区内开展了一系列植树活动,以确保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翠绿色的植被。此外,“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98个国家级森林城,其中22个省份还参与了省级创建项目,而17个省份则着手建立起了一系列连接这些地区的“都市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城镇地区的人工造林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小小10.1%提升至2021年的41.11%。这样的努力为人们提供了一片片宁静而美丽的地方,让自然与人类社会更加融合。在江西南昌艾溪湖,一些鸟类如大雁、小天鹅曾经只是季节性的访客,但现在却成为了定居者。而辽宁本溪过去的一个采伐场,如今变成了吸引游客的大型旅游景点,其收入甚至超过了之前采伐时期。
浙江安吉县鲁家村原本是一片混乱的地方,现在却成为‘开门即花园,全村皆景区’——这正是城乡之间生态空间不断扩展所带来的变化。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除了美丽景观外,树木还对空气净化、大气降温、高效节能减少水土流失,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帮助许多依赖于矿产资源或工业产业的地理位置提高其生态承载力,同时也提升它们在全球竞争中的能力。我国虽然连续30余年保持高增长,但总体来说仍然缺乏足够数量与质量上的植物覆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项新的规划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要完成5亿亩土地上的植树工作,这将进一步促进科学植树思维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目标任务,加强对整个人口区域长效养护计划进行评估分析,并遵循自然界内部规律来进行植物培育过程;同时,我们将适度减少人工造 林比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封闭育 林以及修复退化 林事业上;全面推广实施“草长制”,并建立完善后的养护体系以确保这些努力能够持久下去。
通过这样的努力,无数座城市已经成功实现了他们的人口密集区域内绿色环境改善,使得公共休闲空间变得免费开放,让居民们享受周围郁郁葱葱的地方,为他们提供一种无需付费就能享受到自然美好的生活方式。而这一切都证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珍贵的是那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且健康的一片丛丛,那就是那位提醒我们:良好环境才是最普惠民生的福祉。如果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既人间仙境又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为所有人带来更多未知但充满希望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