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如何通过爱护环境主题活动来创建森林城市守护城乡居民的绿色福祉

"环境不仅是民生的基石,青山之美也是幸福的源泉,蓝天下的生活更是心灵的港湾。近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名单,这些城市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河南省开封市、陕西省咸阳市等26个地方。自此,我国共有219个国家森林城市。从满足温饱需求到追求绿色环保,从求生存到维护生态平衡,人们对于拥有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公共休闲空间的心愿日益强烈。森林城市建设不仅能增加森林面积,还能够有效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这一过程中,《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全国节约能源减少物质浪费行动计划(2018—2025年)》等文件相继出台,为各地提供了重要指导。在“十三五”期间,我们新增98个国家森林城市,并在22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以及17个省份推动了城乡结合部区域性的绿化工程。此外,我国城区绿化率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0.1%上升至2021年的41.11%。“融入自然景观”,已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无论是江西南昌艾溪湖中的鸟类变成了长期居住者,或是在辽宁本溪由采伐转为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或是在浙江安吉县鲁家村曾经污染严重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一片花园——这些都展示出了我们对环境改善与生态保护不断努力的成果。随着城乡绿化步伐加快,以及生态空间不断扩张,我们正逐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来自大自然的福祉。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我国连续30多年在世界上增添最多新植树面积,但总体而言仍然存在缺乏树木和植物的问题。我国《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将完成造林种草等项目5亿亩。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以科学理念引导全面的系统性工程,将政策如《“十四五” 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指导意见作为行动指南,以适应不同地区特点确定目标任务,加强对未来可持续性空间分析,并遵循生物系统内在规律进行植被建设,从数量向量并重转向质量优先,从过去过度依赖人工造林转向封山育林和退化修复,加强后期养护管控建立完善制度。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国成功地推进了城乡生态建设以及城市绿色发展。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放免费公园,使得休闲场所遍布每一个角落,让居民感受到了周围环境变化,而这正是良好生态环境带给人类最普惠式民生的福祉。而共同努力守护这种氛围,也让我们的都市与农村更加宜居宜游,更符合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