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碳生活的开场白中我们不禁要反问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的合同济教授团队又是如何助力城市地铁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纲要中,智能交通被视为数字化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然而,地铁建设和运营管理由于整体数字化程度较低,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近日,同济大学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王广斌应邀出席第十三届亚太地区图学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基于BIM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交付管理平台——以太原地铁2号线实践为例》的主旨演讲。在他的团队开发的BIM技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通过一套完整的交付策略、标准体系、集成管理模式、协同平台和质量控制体系来协助城市轨道交通运维管理实现有效的数字化交付。
王广斌教授团队负责的太原地铁2号线项目,不仅打破了以往地铁数字化多集中在建设环节的局限,还创造了国内首条全线应用以运营为导向的全生命周期BIM技术的地铁线路。这项工作严格遵循“1规4标2样板2平台50段”的总体技术路线,将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并建立了一套以运营为导向的BIM技术标准体系。此外,上线运行了数字化交付管理平台并完成了车站、区间、车辆基地等共计50个子项目的数字化交付,这不仅让我们在建设实体地铁同时获得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地铁“数字孪生”。
这个所谓的地铁路上的“数字孪生”,是基于BIM技术聚合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可全面掌握轨道交通运行状态,为高质量、高效率决策提供支撑。这种精细化设备级别的人机互动,使得运维工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市民提供更高效安全便捷的地面通勤环境。
该项目不仅结合科技攻关与工程实践,而且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及工程界的大力赞誉。在此过程中,与其他单位共同组建了BIM技术创新应用中心,以IROOM(Interactive & Integrated Room)方式开展基于BIM项目集成交付,促进参与方之间有效沟通协调。
这一系统研发与创新解决方案受到国际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有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庆熙大学、中港理工大学等机构的人士访问学习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十数篇学术论文,并在多个国际会议上进行展示,对其反响极好。
最后,该团队还主编四部山西省地方标准并获得软件著作权,以及培养大量专业人才,在推动BIM领域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