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活动照全国14城共享安静夜空
在不久前,环保部发布了《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简称《报告》),揭示了2015年全国城市声环境状况。在这份报告中,三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超过四分之一的城市夜间声环境监测结果未达标。全国共有3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声环境质量监测,其中夜间噪音超标率远低于白天。而对于31个省会城市来说,昼间总体达标率高达87.7%,而夜间仅为61.8%。“这一现象主要是由重型货车造成的晚上过度噪音。”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员李晓东详细解释。
其次,来自噪声问题的投诉数量占据了所有环境投诉的一半多。《报告》显示,在接收到的35.4万件环境噪声投诉中,它们占到了总投诉量的35.3%。其中,大约50%的投诉源自建筑施工产生的声音,而21%则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声音。此外,由于对交通、装修等类型的声音进行取证和处罚非常困难,这些声音常常被忽略,不得不不了了之。
最后,被评估为最“吵”的地方是贵阳,其平均值达到58.9分贝,这比第二名哈尔滨还要高。而根据李晓东的观点,一些城市虽然已经开始控制部分噪音,但像贵阳这样发展迅速的城市在建设规划时往往忽视了噪声污染防治问题。这包括建筑施工、交通干线选址以及工厂位置选择,都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个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的发现表明,主因还是污染治理措施不足显著。在2015年,全国家庭投资项目中,只有1.2%和1.3%用于处理老工业区污染,而实际上该年的施工项目完成投资总额高达773.70亿元,其中仅用于处理喧闹的问题才有2.79亿元,这一数字相较于整体投资来说微不足道。
尽管各个城市都有一系列规定来管理声音,如北京市要求在居民密集区域内不得在晚上进行会产生大量嘈杂声音的手续工作。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对于管理权限没有清晰界定,因此对喧闹气味影响很小。这意味着虽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限制喧闹,但由于缺乏执行力度,所以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在繁忙道路、工地以及居民区之间建立隔离带;其次,加强对交通工具管理,并限制那些发出大量嘈杂声音的车辆通行时间。此外,如果工业区域或居民区的声音超过了设定的限值标准,那么居民可以拨打110报警。如果工地施工引起的问题仍然存在,可先向当地环保部门反映,然后通过检测后与施工方协商,或许要求他们支付一定金额作为补偿金。如果情况严重到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就可以采取更严厉的手段,比如让工人们戴耳塞睡觉,也可以考虑将窗户装饰得更加厚重,用植物或窗帘减少传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