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追赶潮流需基础知识生态保护需公众共识
缺乏基础研究如何说服公众生态赶海?无境深蓝项目官员余思琪坦言,网友的这些质疑正好点出了当下生态友好型赶海倡导的难点:由于缺乏严谨的学术研究来论述休闲赶海对潮间带生态的影响,面对大众合理的休闲娱乐需求,我们难以提出适合所有海滩、具体到物种、尺寸、数量的操作性指引。相关基础研究少,学界能否回应业界期待?
事实上,公众的休闲赶海,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科学的赶海对海洋生态环境有修复效果,有节制地拾取海获能促进海洋生物链的良性循环,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及孕育有积极作用。在资源丰富的地方适当开展休闲赶 海,则能促进生物演替。
然而,我国沿岸各地近岸环境千变万化,不易有一般标准来衡量休闲追逐究竟利大还是弊大。“需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环境状况和生物结构,具体分析当地是否适合赶 海、多大规模是环境友好且可持续。”王亚民说。但这也正是困扰余思琪和同事们的问题——缺乏基础研究支撑。
国内有关生态追逐的大量文献很少。王亚民表示,尽管学界有限的人力资源会优先投入研究价值更高或问题更紧迫领域,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该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余思琪和同事们梳理欧美国家相关法律条例后发现,它们不仅规定了禁止区域、捕捞限制,还在便民科普与倡导上各出奇招。
启发了余思琪和同事们,他们聚焦保护区,将其视为“不能去”的标志,以此呼吁并指导公众避开保护区。此举受到了社会的一致肯定,并被认为是一次有效尝试。这表明,即使在没有充分科学支持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改变人们行为模式,为保护自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