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4日

公勺公筷引领自然低碳生活新风尚真实点的文明共享照片

我注意到武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查一家餐厅里的“公筷用餐”标示牌。这张照片由新华社记者王晓拍摄。同时,我也看到石家庄市桥西区的一家餐厅里有关于公筷和公勺的宣传电子海报,这也是新华社记者王晓拍摄的。再来看看石家庄市长安区的一家餐厅,里面有明显标识的公筷和公勺,与其他餐具有所区分,这是本报记者史自强拍摄。

4月中旬以来,在河北石家庄市长安区的一家火锅店,一些顾客发现了新的变化:公筷和公勺出现在了桌上。一位女顾客杨说:“‘混吃’是不卫生的,我们应该早点倡导用公筷。”医学界的人士认为使用公筷和公勺很重要,因为病毒或细菌可能从口腔进入体内,而不自知,因此这是一种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方式。

尽管如此,有一些人表示还不习惯这种做法。在一个被记录下的话语中,梁先生说:“虽然用公共工具好,但我还没完全适应,有时候在谈笑间,不小心就把它当成自己的私人物品了。”

最近,河北省发布了一份规范文件,其中提出了对公共勺子和筷子的明确要求,包括它们在外形尺寸、颜色以及材质上的差别,以便于辨识。记者观察到的这一火锅店中的物品,其颜色深于私人使用的菜刀,并且有一部分文字标注为“公共食品”。而服务员会在顾客离开后更换这些用品并进行消毒处理。

另外,在邯郸武安市的一个中式食堂里,也能见到不同材质和颜色的区分,比如塑料制成的是公共用的,而木质材料则是个人使用;同样地,不锈钢用于共享,而瓷制品则只供个别人食用。

河北省文明办文明创建指导处处长肖振军指出:“习惯是需要时间养成的事情。此次疫情之后,对于卫生防疫的问题社会共识越来越一致,所以我们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于使用共同道具将越来越接受。”

据了解,从目前情况看,全省各地都开始推广使用这些工具,只是在石家庄就已经有一批几百家的餐饮企业试行起来。而未来的计划是通过加强市场监管以及进行更多样的宣传活动,让人们逐步培养起这个良好的习惯。